紅薯又稱白薯、山芋、地瓜、甘薯、紅苕。其正名為番薯,因其并非中國土產(chǎn),乃屬舶來。其原產(chǎn)地為拉丁美洲熱帶地區(qū)。1492年哥倫布發(fā)現(xiàn)美洲大陸后,紅薯被帶到歐洲。1565年,紅薯被引入菲律賓呂宋島。
紅薯于明朝中葉傳入中國,按照1980年第3期《中國社會科學》雜志刊登陳樹平的論文《玉米和番薯在中國傳播情況研究》論證,紅薯的傳播來源與渠道大體有三個:一是由緬甸傳入云南;二是由安南(今越南)傳入廣東;三是由呂宋傳入福建。此后,地瓜再經(jīng)過這三條渠道傳遍全中國。比如山東的地瓜,最早就是由福建傳入的。而在山東全省傳播地瓜的,是清雍正年間任山東布政司使的李渭。李渭乃雍正皇帝的親信,做事大刀闊斧,敢作敢當,推廣地瓜種植一樣毫不含糊。
最早將地瓜傳入我國者,是福建長樂籍華僑陳振龍,準確時間在明朝萬歷二十一年五月(公元1593年5月)。當時在呂宋島經(jīng)商的陳振龍發(fā)現(xiàn)呂宋出產(chǎn)的地瓜產(chǎn)量驚人,價值很高。于是他就耐心地向當?shù)剞r(nóng)民學習地瓜的種植方法,才知道地瓜種植非常簡單易活,只需剪一段地瓜藤插進土里澆一瓢水就行了。于是陳振龍就違反統(tǒng)治菲律賓的西班牙殖民當局關于不準地瓜出境的禁令,冒著可能遭受嚴懲的危險,偷偷將地瓜苗帶回福建老家。對此,陳振龍的五世孫陳世元著《金薯傳習錄》(1982年10月農(nóng)業(yè)出版社影印本)有詳細記載:“(陳振龍)歷年貿(mào)易呂宋。久駐東夷,日見彼地土產(chǎn)朱薯被野,生熟可茹。詢之夷人,咸稱薯……同五谷,乃伊國之寶,民生所賴。但此種禁入中國。”后來,陳振龍:“目擊朱薯可濟民食,捐資陰買,并得島夷傳種法,則帶歸閩地。陳振龍將地瓜苗帶回福建后,他的兒子陳經(jīng)綸擔心在本土栽種不活:“誠恐性不合。”就在“本屋后紗帽池邊隙地試栽”。經(jīng)過試種,秋收后碩果累累。這樣,陳經(jīng)綸才放心上書當時的福建巡撫,浙江錢塘人(今杭州人)金學曾:“以敬陳種薯之利益?!苯饘W曾是一個有頭腦的官僚,進士出身。他開始并不盲目相信地瓜的神奇,更擔心在福建本土栽種不活。當下“即覓地試栽。俟收成之日,果有成效?!边@才決定馬上在全省推廣種植。因為明萬歷二十一年,就是地瓜傳入福建這一年,恰好福建遭遇多年未有的嚴重旱災。金學曾為了“籌備荒策”,聘請陳經(jīng)綸為“門下士”,協(xié)助自己推廣地瓜種植,以解百姓饑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