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蟲草害控制的方法包括植物檢疫、農業(yè)防治措施、物理防治措施、生物防治措施和藥劑防治措施等。其中植物檢疫屬于法規(guī)管理,通過法律法規(guī)禁止外來有害生物進入我國或從一個地區(qū)進入另一個地區(qū)。
農業(yè)措施又稱環(huán)境管理或栽培措施,優(yōu)先采用農業(yè)措施,通過選用抗病抗蟲品種、非化學藥劑種子處理、培育壯苗、加強栽培管理、中耕除草、秋季深翻曬土、清潔田園、輪作倒茬、間作套種等一系列措施起到防治病蟲草害的作用。
1.封閉管理
為防止外部病菌、蟲卵等的傳入,對有機蔬菜生產基地應利用緩沖帶或物理障礙物實行相對封閉管理,非生產人員、車輛等不得隨意進入有機蔬菜基地單元中。用于有機蔬菜生產的農機具、架材、生產設施等也應專管專用,避免被非有機生產部分的禁用物質污染。對因需要而必須進入生產區(qū)域的人員、車輛等應進行嚴格消毒處理。
2.加強檢疫
植物病蟲草害檢疫是為了防止農作物病蟲草害隨同農作物的產品、種子、種苗擴散而傳播的一整套措施,它是限制人為傳播病蟲草害的根本途徑。因此在從外部引進蔬菜種苗和其他投入品時應進行嚴格檢疫,防止檢疫性的病原菌和蟲卵隨著蔬菜的種苗和其他投入品在有機蔬菜基地傳播和蔓延。
3.加強病蟲害的預測預報
蔬菜病蟲草害的發(fā)生,都有其可循的自然規(guī)律和相應的環(huán)境條件。因此,可根據蔬菜病蟲害發(fā)生的規(guī)律和相應的環(huán)境,結合田間定點觀測與環(huán)境條件監(jiān)測情況,及時預測蔬菜病蟲草害發(fā)生的趨勢,采取應對措施。
4.選用抗病蟲品種,必要時對種子、種苗進行消毒處理
播種前,清除混雜的雜草種子和帶病蟲的種子。選用抗病、抗蟲、抗逆且適宜有機蔬菜基地土壤和環(huán)境(露地、設施等)種植的蔬菜種類和優(yōu)良品種,是有機蔬菜病蟲害防治的關鍵,也是有機蔬菜病蟲害防治最經濟、最有效的途徑。在種植前對種子、種苗進行消毒處理,盡量減少種子、種苗帶菌量或害蟲的蟲卵,其措施主要包括利用熱力、冷凍、干燥、電磁波、超聲波等物理防治方法抑制、鈍化或殺死病原物或害蟲,達到防治病蟲害的目的。特別是對氣傳病害、土傳病害和病毒病害可以獲得較好的控制。
5.深翻土地和改良土壤
深翻土地和改良土壤是改變植物土壤環(huán)境的一種措施,它直接影響土壤中的病原物。深翻土地可以把遺留在地面的病殘體、越冬病原物的休眠體結構如菌核等翻入土中,加速病殘體分解和腐爛,加速其內病原物的死亡,或把菌核等深埋入土中后第二年失去傳染作用。但年年耕翻,攪亂了土層,使雜草種子在全部耕層分布,雜草總體密度較大,出苗分散,不利于防治。在多年生雜草較少的農田,以淺旋耕滅茬為宜。
6.合理間(套)作
間(套)作是兩種或兩種以上作物隔畦、隔行或隔株有規(guī)則栽種的種植制度,合理間(套)作影響生物群落,有利于天敵多樣化,從而減少和減輕病蟲害的發(fā)生。有機蔬菜間(套)作的原則如下:
①利用生長“時間差”選擇作物生長前期、后期或利于蔬菜生長但不利于病蟲害發(fā)生的季節(jié)間(套)作。
②利用生長“空間差”選用不同高矮、株型、根系深淺的作物進行間(套)作。
③利用引起病蟲害的“病蟲差”,在確定間作套種方式時,為避免病蟲害的發(fā)生和蔓延,不宜將同科的蔬菜搭配在一起或將具相同病蟲害的作物(如生姜與番茄)進行間(套)作。
④利用病蟲發(fā)生條件的“生態(tài)差”,綜合“土壤一植物一微生物”三者關系,運用植物健康管理技術原理,選擇適宜作物間作套種。
7.土壤處理或合理輪作
用透明的塑料薄膜覆蓋在潮濕的土壤上,在晴天可以獲得太陽能,提高土溫,殺傷土壤中的病原物;在重茬土壤上種植可以在播種之前使用有效的生物制劑或礦物農藥處理種子或苗木,使之免受土壤中病原物的侵染;現代農業(yè)中為了追求經濟效益,長期在同一田塊中連續(xù)種植同種作物,使得發(fā)生“連作障礙”或“重茬病”,植株生長受阻,抗性降低,病害越來越重。
輪作是指在同一塊田地上有順序地在季節(jié)間和年度間輪換種植不同作物或復種組合的種植方式。它可以打破蟲和病的發(fā)作周期,阻止雜草的滋生,同時有利于均衡利用土壤養(yǎng)分,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狀,調節(jié)土壤肥力。
相關閱讀:
土流網溫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