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蔥的需肥特點以及優(yōu)產(chǎn)施肥技術、時間:大蔥是喜肥作物,對氮素營養(yǎng)的反應十分敏感,在氮、磷、鉀肥料供應充足的情況下,增施中微量營養(yǎng)元素對大蔥的生長和品質也有一定的作用。大蔥葉的生長需要較多的氮肥,如果氮肥供應不足,大蔥葉數(shù)少,面積小,而且葉身中的營養(yǎng)物質向蔥白中運輸貯存的也少,缺氮不僅影響大蔥的生長,而且也影響蔥白的品質。鉀肥僅次子氮肥,參與大蔥光合作用和促進糖類的運輸,特別是在蔥白膨大期,鉀肥供應不足會嚴重影響產(chǎn)量和品質。磷能促進新根發(fā)生,增強根系活力,擴大根系營養(yǎng)面積和吸收能力,對培育壯苗、提高幼苗抗寒性和產(chǎn)量有重要作用。
大蔥育苗期磷肥不足,不僅苗子重量明顯降低,而且定植后每生產(chǎn)1000千克大蔥,約需吸收純氮2.7~3.0千克,五氧化二磷0.5~1.2千克,氧化鉀3.3~4.0千克,吸收總量以鉀最多,氮次之,磷最少;氮、磷、鉀的吸收比例為1:0.4:1.3。大蔥生長對土壤中營養(yǎng)元素需求是,當土壤中水解氮低于60毫克/千克時施氮肥有顯著作用;土壤速效磷含量低于20毫克/千克時大蔥生長會受到嚴重影響;土壤速效鉀含量低于120毫克/千克時增施鉀肥可提高大蔥產(chǎn)量。
大蔥在不同生育階段,生長量不同,生長中心也發(fā)生變化,對肥料的吸收量和吸收利用的營養(yǎng)元素不同。大蔥不同生育階段和時期吸收利用礦質營養(yǎng)元素的規(guī)律與植株生長量密切相關。
在大蔥營養(yǎng)生長階段,發(fā)芽期胚根和子葉的生長主要依賴種籽胚乳供給營養(yǎng),幾乎不需要外來營養(yǎng)。幼苗期從第一片真葉長出到起苗定植,生長期較長,隨著蔥苗生長量的增加,對礦質營養(yǎng)的吸收量增加。秋季播種育苗時,越冬前蔥苗生長量較小,對礦質元素的吸收較少。越冬時蔥苗處于冬眠狀態(tài),生長極為微弱,幾乎不吸收肥料。越冬后隨著氣溫逐漸提高,蔥苗生長量增加,需肥量逐漸增加。春季播種育苗,幼苗無越冬休眠過程,從播種到起苗定植,蔥苗生長量逐漸增加,需肥量也逐漸增大。幼苗期蔥苗生長以葉片為主,對氮素肥料的吸收量較大。根據(jù)氣候變化,大蔥生長可分為緩慢生長期、蔥白旺盛生長期和蔥白充實期。緩慢生長期從定植到8月中旬,此期溫度偏高,不利于大蔥生長,處于緩慢階段,對肥料的吸收量小。
8月中旬以后,隨著氣溫的降低和晝夜溫差增大,進入蔥白旺盛生長期,大蔥生長量迅速增加,對礦質營養(yǎng)的吸收迅速增加。10月下旬,大蔥遇降霜后植株停止生長,大蔥葉片中有機物質繼續(xù)向蔥白中轉運,進入蔥白充實期。蔥白充實期葉片和根系逐漸衰老,吸收礦質營養(yǎng)的能力迅速下降。蔥白形成前期,大蔥葉片和根系共同成長;蔥白形成后期,其生長所占植株生長總量的比值增大,此期對鉀肥的吸收量逐漸增大,吸收氮與鉀的比例為1:1.2。
大蔥生殖生長期即種株栽植至種籽收獲,此階段對礦質元素的吸收因采種方式不同而異,大蔥采種可分為成株采種和半成株采種。成株采種,種株大,種株體內積累的養(yǎng)分多,種株生理年齡老,生殖生長階段種株生長量小,吸收礦質營養(yǎng)少。半成株采種,生殖生長階段生活力強,種株生長量和對礦質營養(yǎng)的吸收量都大于成株采種。大蔥種株在生殖生長進程中,對礦質元素的吸收變化是:氮、磷營養(yǎng)的吸收量占三要素的比率逐漸減小,鉀的吸收比率增加。
1、施肥配方:大蔥專用控釋肥配比(氮-磷-鉀)可選擇21-7-19和18-7-23等,肥料中添加了微量元素鋅和硼,有利于大蔥的營養(yǎng)平衡。
2、施肥時間和方式:一般在夏季蔥苗移栽定植前。用于栽培大蔥的地塊可以不翻耕,直接挖溝進行溝施,溝距與溝的深淺因栽培大蔥的品種類型而異,長蔥白型的品種溝間距要大些,一般為70~90厘米為宜,溝也要深些寬些,短白蔥型的溝間距為50~60厘米即可。:
3、施肥用量:每畝施用控釋肥60~70千克。
4、注意事項:青蔥栽培不追求蔥白產(chǎn)量,一般不需要育苗,在施肥上以促進葉片生長為主,應多氮素比例高的控釋肥料。
5、施肥效果:葉綠素增加,植株長勢良好,大蔥根系活力較強,可溶性蛋白含量高,植株體內硝態(tài)氮含量較低,提高了安全品質,產(chǎn)量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