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速發(fā)展的城鄉(xiāng)社會,土地流轉成了重新整合農村資源的主要方式,規(guī)模在擴大,速度在加快。沒有了土地,農民吃什么?住什么?怎樣生存下去呢?讓我們到內黃縣馬上鄉(xiāng)葛莊村看看。
土地全部被流轉
葛莊,位于內黃縣城的東北角,是馬上鄉(xiāng)最南的一個小村落,原址距縣城不過兩公里,全村871口人,有耕地1812畝。三十多年以前,十幾個20多米高的大沙丘橫在了村莊的南面和西面,堵住了村莊去縣城的最佳出口,也堵住了外人的視線。這個沙丘環(huán)抱的小村,沒有一條像樣的街道,交通不便,經濟滯后。
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大潮,讓小葛莊融入了歷史發(fā)展的長河。2011年,隨著內黃縣城向北發(fā)展的步伐,葛莊成了內黃新城區(qū)的核心,一家又一家的機關、學校、醫(yī)院和住宅小區(qū),先后建在葛莊的地盤上,全村上百畝、幾百畝的土地流轉接踵而至。到了2016年4月,隨著占地280畝的硝河游園的立項運作,葛莊全村土地流轉完畢,仿佛一夜之間,全村農民靠種地生活的歷史結束了。
農民變成了產業(yè)工人
沒有了土地,吃什么?喝什么?怎樣生存下去?一個個沉甸甸的大問號懸在了全村人的頭上。年輕的村黨支部書記葛軍法、村委會主任葛漢祥也在思考這個問題。
時間不長,村黨支部和村委會統(tǒng)一了思想認識,給全村的發(fā)展定出了24個字的工作方針——立足現(xiàn)實,順應潮流,發(fā)揮特長,謀事創(chuàng)業(yè),做好引導,做好服務。有了思路,就有了行動。很快,全村老老少少八百多口人,就以新的身份出現(xiàn)在內黃縣城十幾萬人的視野之中。
葛軍法說:“失去了土地,老天爺雖給我們關上了一扇窗,但又給我們打開了一扇門,給我們打開了一扇更寬闊的生活之門。”為了給全村人做出樣板,他在縣城中心地帶開了一家電腦門市,因腦子靈活,熟人多路子多,生意做得紅紅火火,一個月的收入,就是那時種地一年的收入,家里蓋起了三層小樓。他開著小汽車做著生意,孩子大人的臉上成天都是笑容。
如今,葛莊的農民,從田間走向工廠,走進單位的辦公室,走進了樓堂館所,走進了新縣城建設大軍的行列。村里有大大小小的建筑隊十幾家,有大大小小的飯店、快餐店和早餐店十幾家,村里人在縣城有大小超市十多家,有修理門市四家,還有專業(yè)的焊接工程隊三個。
葛莊人讓人羨慕
筆者去的那天,村里正在整修兩條大街,在已經鋪好的水泥路面上,再加鋪5厘米厚的瀝青碎石,保證路面的壽命在15年以上。葛軍法對筆者說:“你們看到了吧,村里沒有一個閑人了,原來年人均收入不足4000元,現(xiàn)在說起1萬元不是大話,人們消除了失去土地的恐懼,生活再無后顧之憂了。”
葛漢祥領著筆者,看了幾個典型的小康之家。黨員葛軍彥,39歲,有一兒一女,原先種兩口人的三畝地,生活緊張得很。土地流轉以后,他率先組建了一個工程隊,常年有活干,媳婦在一個食品廠打工,計件工資,多時每月近3000元,現(xiàn)在家里蓋起了三層小樓,裝修已經結束,二樓、三樓還是復式結構,是村里目前最豪華的別墅小院,開著小車接送媳婦和小孩,生活甜著呢。36歲的葛利波,和父母分開以后,也是種了三畝地,土地流轉以后,他在村北的要道口經營一個蘭州拉面館,他主廚,媳婦打下手搞服務,老父親也來幫忙,忙得不可開交,又雇了一個工人,每天經營到夜里11點,他手藝好,拉面量大味香,面向大眾的消費方式讓他的錢袋子一天天鼓了起來,買車蓋房都在計劃之中,只是忙得沒工夫去操辦。
現(xiàn)在的葛莊,年輕人工作、老年人守家,人人有活干、有錢掙,路寬街美,令人艷羨。